勇立潮头踏浪行 奋斗之城再出发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
版图中轴之上
有一片奋斗的热土
这里三面环山、一水润城
这里处处都是只争朝夕的奋斗者
这里充满活力、永远年轻
这里就是“奋斗之城”——
龙华
从偏远区域到都市核心、从产业大区到数字龙华、从“产城人”到“人城产”融合发展……如果问,让龙华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龙华的回答是,奋斗。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奋斗在各条战线,百万青工挥洒汗水,20万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涌现出一大批奋斗先锋,谱写出一个个奋斗故事。党建引领的奋斗文化构筑了龙华精神内核,成为龙华人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龙华吹响了“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号角,召唤着每一个龙华人,继续乘风破浪,在奋斗中让青春如火,让岁月如歌。
奋斗文化
铸就精神内核
“奋斗+工匠精神”
“奋斗+时尚先锋”
“奋斗+青工成长”
“奋斗+客家文化”
今年7月25日
龙华区6个街道的奋斗者广场同步启用
从不同维度对奋斗文化
做出了独具特色的“龙华表达”
为奋斗文化构建起
可沉浸式体验的物理空间体系
激发“数字龙华”建设原动力
观澜街道奋斗者广场
龙华的跨越式发展,始终绕不开这座城的奋斗精神,五湖四海的奋斗者来到这片热土上筑梦逐梦圆梦。
为大力弘扬奋斗文化,推动这座激情燃烧的奋斗之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龙华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力行,大力构建奋斗文化体系,提出打造“奋斗之城”的建设目标。
龙华聚焦三个维度实施“十大工程”,努力打造“奋斗之城”,推动党建引领的奋斗文化成为龙华精神内核。
聚焦物质层面,建设奋斗物理文化空间。以“一街道一奋斗者广场”为基础阵地,高标准打造“青工奋斗文化圈”,建设抗疫、土地整备、脱贫攻坚等主题的“奋斗记忆馆”,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在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奋斗影像馆,规划建设“大国工匠”博物馆群,打造“奋斗者号”现代有轨电车专列,形成五大奋斗文化空间,构筑广覆盖的奋斗文化网络,形成鲜明的龙华奋斗IP,激发全体龙华人的奋斗激情。
依托奋斗文化空间,使奋斗者的光荣事迹和拼搏精神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走进广大民众的心中,鼓舞着龙华人传承奋斗者精神,践行奋斗者之路,谱写出新的奋斗篇章。
福城街道章阁社区奋斗者广场
聚焦精神层面,构建奋斗宣传教育体系。依托奋斗者广场建设奋斗学堂,实施奋斗者培育工程,设计多类别、全覆盖的奋斗教育系统课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奋斗教育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形成龙华品牌,激励干部争当行动者、青工争当有志者、人才争当攀登者。
比如,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党史上的龙华”宣传活动,推出《百年龙华奋斗记忆》等系列纪录片;坚持让信仰坚定者讲信仰、改革亲历者讲改革、奋斗成功者讲奋斗,创办《奋斗》杂志,编印《奋斗者说——龙华区老党员口述史》书籍,策划拍摄系列“奋斗者说”口述史,龙华人的奋斗故事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用学术讲党课、用艺术讲党课、用身边典型讲党课,精心打造红船精神艺术党课、《风雨归舟》文化名人大营救音乐舞蹈党课、“三代人共忆初心”红色电影党课、南泥湾共建云联动等10部主题党课,引导龙华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的优秀品格,弘扬榜样的奋斗精神。
《风雨归舟》艺术党课
聚焦行为层面,实施奋斗惠民工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为民、便民、安民”三大计划,以党建引领的方式不断拓展和深化奋斗为民成效,形成党建引领精神文明与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实施“为民计划”
开展“党徽耀龙华,为民办实事”“我为群众圆个梦”“随手拍,马上改”等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志愿者参与交通安全协管等服务,特别是为应对近期疫情反弹,及时调度3.8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抗疫,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双问行动”
将中医药健康文化、医保社保等更多紧贴群众需求的民生服务项目引入党群服务中心,形成服务菜单,优化服务品质。
实施“便民计划”
倡导因为更近、所以更亲的理念,全面建成100个党群服务V站和10个暖心柜、10个关心下一代小书库,成立暖心基金,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群体建设100个“歇脚屋”,让党的关怀温暖更多群体。
实施“安民计划”
不断深化龙华“安心陪伴”隔离关爱模式,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安心服务阵地体系,打造区级安心驿站1个,社区级安心驿站64个,在党群服务V 站搭建安心小屋,配备一批心理咨询师,构建广覆盖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让群众安心安身安业。
奋斗精神
诠释担当作为
龙华这片热土
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奋斗精神
梅观创新走廊福城观澜产业项目规划效果图
土地整备面积68公顷、涉及建筑物869栋、需拆除的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涉及中小企业数百家、群众近万人。
始于去年11月5日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整备战役,龙华区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攻坚克难,跑好了龙华“十四五”第一棒,创造了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签约的“深圳纪录”和“龙华奇迹”,推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闯出加速度,也向外界兑现了“只要是优质项目,龙华就有地可落、有梦可造”的庄严承诺。
自梅观创新走廊土地整备项目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就以起步就是冲刺的闯劲加速推进。去年12月11日,项目规划方案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审批通过,标志着整备项目进入快车道;三天后,项目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公布,各小组深入一线面向被搬迁人全面开展方案宣讲和签约工作;12月21日,项目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揭牌,为圆满完成土地整备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12月26日,项目签约仪式正式启动,提前22天100%完成项目签约,创新了深圳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签约用时的纪录!
龙华区土地整备奋斗记忆馆
项目推进过程中,龙华广大党员干部在提速中超越,在超越中领跑,“五加二”是定式,“白加黑”是常态,他们坚持一线办公、一线谈判、一线签约,誓要拼出“数字龙华”未来。
吃闭门羹、被挂断电话、在业主家门口久久等候……这都是家常便饭,在一次又一次的谈判沟通中,工作人员俯下了身子、放下了面子、磨破了嘴皮、丰富了经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值得一提的是,为弘扬这种“龙华土地整备奋斗精神”,龙华区在现场指挥部原址建设起龙华区土地整备奋斗记忆馆,成为龙华区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现实素材。
敢打必胜的“大地块”精神
彰显了龙华人
“一支队伍一条心,一张蓝图一起拼”的
坚定信念
在龙华奋斗精神远不止此
这里还有拼搏追梦的“打工者”精神——龙华是产业大区,打工者群体在这里获得了众多就业机会,也在这里找到了通过奋斗成就自我的精彩舞台。百万青工在这里挥洒汗水、辛勤劳动,以不懈奋斗实现各自梦想,成为龙华改革发展全面提速的强大能量。
这里还有深入一线的“行军鞋”精神——龙华干部队伍总体年轻,富有朝气,在开展基层治理、城中村整治等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以深入一线、沾满泥土的“行军鞋”为符号和代表的“行军鞋”精神。特别是在近期疫情防控斗争中,“移动帐篷”“步步为民”“深夜敬礼”“欲抱不能”等一个个硬核而暖心的故事,成为龙华干部深入一线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奋斗故事
创造美好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懈向前
今年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龙华人口10年共增加114.94万人,排名全市第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龙华奋斗,用汗水浇灌这座“奋斗之城”。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莹莹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
出生于1989年的张莹莹,幼时的一场小儿麻痹让她下肢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但张莹莹始终坚强而乐观。2016年,张莹莹拉上一起做公益的伙伴在龙华注册筹建“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
这些年来,她带领团队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者“多元化就业”的创新模式,目前已经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上岗就业。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深圳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时,张莹莹向总书记介绍了机构的多元化就业模式。总书记听了她的介绍后,连说了三个“好”。今年,她还荣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广东省唯一获得者。
李晓光(左一)在自动化设备组装车间调试设备
被大火烧坏了身躯,却以惊人的意志和决心绝地反击,孜孜追逐科技创新梦——这是龙华人李晓光的奋斗事迹。
普通人简单做到的一个动作,李晓光要花费许多力气去完成。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完成一项又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成为“发明大王”:2004年-2007年,李晓光连续4年获得富士康颁发的“年度突出贡献奖”并蝉联专利申请冠军;2009年1月,获得富士康“发明大王”证书。李晓光累计提出专利申请超过600件,已获授权的专利超过200件,其专利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备的设计与生产制造。
张莹莹、李晓光的故事
正是无数龙华人的拼搏写照
在龙华,这里还有从一名农民学徒工起步,一路成为全省、全国劳模的全国人大代表杨飞飞,从汽修学徒到技术能手的全国劳模李明权等技能人才;这里还有做教育引路人、获评“广东省首批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的李晓桃,为贫困山区百姓送去“光明”的脱贫摘帽杰出贡献眼科医生刘精锋等“闪亮龙华人”;这里还有被誉为“棉花大王”的李建全,坚守工匠精神进行服装设计的赵卉洲等企业家;这里还有出钱出力做公益,志愿服务群众16载的“广东好人”孔祥玉,舍小家为大家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李直平家庭等一大批志愿者。
生活在这座城区的每一个人
用奋斗作出了
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答案
“数字龙华”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生动现实
龙华这所学校揭牌,香港特首也来了
今天这场特别的庆祝活动C位是他们!
记者丨徐蔚昕/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来源丨龙华新闻 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编辑丨LMY
责编丨吴镇山 吴春华